● 新聞媒體的推播及閱覽,將決定你看世界的方式

◎教務處 出版與宣傳組

為推廣本校活動能見度與宣傳本校形象,同時提供本校學生一個培養文字、攝影能力的舞台,教務處出版與宣傳組於113年4月13日(六)及4月27日(六)舉辦兩場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。本次活動特別感謝語文與創作學系楊宗翰老師牽線,邀請多位專業媒體人前來分享。

從原先的平面報紙,隨著科技進步而衍生出廣播、電視媒體,以及最火紅的網路社群媒體,新聞記者的發想、觀察、追蹤、撰寫的習性也隨著閱聽者的習慣而有所改變。
第一場活動邀請了蕭歆諺(現任職天下雜誌記者)、盧逸峰(現任職鋒燦傳媒記者)及葉俊甫(曾任職聯合報社會記者)3位講者向同學分享實地現場經驗及記者如何發想議題。3位講者不約而同地提到撰寫新聞的原則:5W1H,以便閱聽者可以迅速掌握新聞的重點。然而一則有深度的報導是需要長時間的醞釀,包含議題發想、擬定訪綱、採訪攝影、整理資料、撰寫、改稿及最終定稿,才會以一篇新聞報導的形式展示在閱聽者眼前。

在對談的QA時間中,同學詢問:「該如何保有對文字的敏感度,以及對議題的發想」,講者以「雜食」來鼓勵同學多方涉略時事,對事情保有好奇心、透過採訪溝通來看到世界的多重面向。

延續初階班,4月27日的進階班課程另外邀請董柏廷(自由時報記者)、何定照(聯合報資深記者)及李欣恬(中國時報記者)向同學分享現場實地的人物採訪經驗及如何撰寫有深度的新聞議題。

講者們提到一篇好的新聞內容,應如同知名作家王文興所述「一本書從頭到尾讀起來都該是同一句話,就像交響樂。」新聞工作者拿著紙筆或手機前往現場蒐集材料,在腦中相互砥礪、淬鍊後產出精確的文字。好的新聞深入淺出,不分士農工商,不分男女老少都能輕易閱讀及理解,亦不能脫離社會、人文及情感。何定照記者分享道:「比AI了解受訪者,注意他/她的行為動作及表情態度,這是AI所做不到的事,而這正是講題『超越AI』的用意!」

QA時間同學發問:「明明同樣的一件新聞事,卻可被渲染成不同的樣貌」,對此,講者鼓勵同學應秉持「真實、正確」作為撰寫新聞的原則,而非抱有預設立場,表達意見否定他人。

兩場的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活動均圓滿結束,首屆「校園記者」預計於113學年度起跑,記者們將穿梭於校園中,用文字、攝影來記錄國北教大的日常及非日常,讓更多的人發現校園的美麗與師生的故事。

楊宗翰老師於4月13日開場致詞為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拉開序幕
►楊宗翰老師於4月13日開場致詞為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拉開序幕

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初階班課後合影
►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初階班課後合影

 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進階班課後合影
►「校園記者工作坊」進階班課後合影

類別: 🎨活力校園
發布日期: 217期(113.07)
作者/編者: ◎教務處 出版與宣傳組
出版年月: 217期(113.07)
 
Loading...